“所以,不要为明天忧虑;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;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。“
在不乏传奇色彩的互联网行业中,一夜暴富总是最常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一个个风口、红利接踵而起,而又旋即湮没在喧嚣的财富故事里,成为过往云烟。
但谁又能记得,每一个风口的转折与覆灭,往往意味着无数人的转岗、离职、甚至失业。有些人在同一岗位死守十余年,换来的可能只有一身伤病。
旦夕兴亡,便成了每一位互联网人的难言之隐。身在互联网一极的腾讯,我对此深有感触。
一、二八定律
很幸运,我在毕业之后即通过校招进入腾讯。彼时正是腾讯的全盛时期,优秀产品层出不穷,风起云涌般纷纷入选鹅厂的“名品堂。”节节高升的股价,与外界一再热炒的高薪,都为我们戴上了炽热的光环。
然而,在任何一家组织里,最重要的只占20%,其余80%是次要的。在腾讯也是如此,核心的项目只占少数,其余大多数为辅助、支援甚至炮灰性工作;骨干只占少数,大部分人往往苦苦支撑做着dirty work,最终得到一份中规中矩的评价。
对于明星级产品或者骨干而言,升职加薪的速度、以及年终奖是非常可观的,我曾亲眼见证一个94年的朋友在短短一年间晋升到P3(高级产品经理),也见到过只有三十出头就已经到了L3。
当然,这种超乎寻常的升职速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大部分人还是得循序渐进,每半年升一级,沿着成长路径拾级而上。
二、骨干or非骨干?选择比努力更重要
事实上,就能力而言,骨干与非骨干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,他们都具有过人的能力与勤劳的品质,但骨干往往只是因为接触到了好的项目与资源,便从此踏入快车道。
当然,也有些人成为骨干的原因是与领导关系比较亲密,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谁都会把更多的资源倾斜给自己更信任的人。
鉴定一个员工是否是骨干的方法很简单,那就是是否会给该员工配股。股票的诱惑力要远远大于涨薪,很多老员工就是依靠飞升的股价实现了财富自由。此外,骨干员工在每半年的考评方面,也往往能得到更多好评。
至于非骨干员工,薪水实在没有太多的竞争力,只是一般水平而已。这些人也往往在工作两三年之后决定转岗或者跳槽,去寻找更多的机遇。
这似乎印证了那句老掉牙的格言:选择比努力更重要。
三、拥抱变化:做一个即插即用的移动硬盘
我刚入职不到两天,所在的事业群便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。大会过后,我所在的架构产生了天翻地覆的调整,从此我便习惯了瞬息万变的工作。每一个项目的背景,每一个岗位的挑战都截然不同。
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,我做过产品经理、美术设计师、内容运营、活动运营、商务运营,甚至还接手过一段时间财务和HR的工作。这也让我对整个团队的架构有了更充分的了解,具备了换位思考的能力,以至于去哪个岗位工作都不犯怵。
但这也带来很多让人苦恼的问题,就是尾大不掉。经常在负责一个项目之余,又来一个项目,甚至有三个项目叠加的情况,让人无法抽身。
对于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而言,项目不再是灵光一现的点子,也不是慢慢打磨的精品,而是需要不断经过市场验证,VV与DVU取得傲人成绩,能够变现的商业化产物。
再富有创造力的想法,在KPI与跨部门沟通的双重磨损下,也慢慢变得充满铜臭并且平平无奇。但相应的,完善的制度设计,也保证了负责人受到各个规则的制衡,不至于滥用权力。
我在初入职时的理想,是跟随各个产品大牛开拓自己的能力与视野,继而厚积薄发,最终独当一面。但在多年的工作后,我发现,在腾讯这样快节奏的公司,成长路径并非线性的,很难在一个领域深耕下来,反而往往需要做一个即插即用的移动硬盘。这让人时而兴奋,时而消沉。
当然,还有很多更苦逼的项目组,项目一旦被裁撤,组内成员无处可归,要么艰难转组,要么仓惶离职。
四、鹅厂是个宝藏,愿入宝山满载而归
虽然一次次经历过加班到凌晨3点,在寒风中哆嗦着叫车的窘况;虽然工作两年就累出了颈椎病。但我仍打从心底里觉得,腾讯给予我的,要远远多于我对腾讯的贡献。
我并非被“感恩”的企业文化所洗脑,也并非被食堂夜宵等小恩小惠所打动(当然有好的后勤才能驱动人奋力工作)。而是深切觉得,自身的能力与平台的价值是不对等的。
对于公司而言,能人辈出,多我一个不多,少我一个不少,没有人是不可被替代的;而对于我而言,能从公司撬动的视野、人脉、资源却几乎取之不尽。毕竟腾讯是一个跨界游戏、即时通讯、娱乐、媒体、金融、医疗、人工智能等多个平台的超大型公司,可以切入的合作点,可以对接的资源简直数不胜数。这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青年人而言,不啻天大的宝藏。
希望每一个鹅厂的小伙伴,都能劳有所得,不至于入宝山而空手回。
任何时候都得不断完善自己,提升自己,各个方面。
然来你是出自鹅厂的,厉害
@品牌馆 我也想去鹅厂
是不是只有不断的武装自己,让自己学习的更多,机会更大呀,不是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吗?
@明月清风 嗯 提升自己